工作创新案例(10)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力量服务绿色发展,人才引进助力产业创新”,“百名博士鄂尔多斯·东胜行”实践纪实
- 发布日期:2020-12-31
- 浏览次数:23371
【编者按】
第10期推出:科技力量服务绿色发展,人才引进助力产业创新——北京林业大学“百名博士鄂尔多斯·东胜行”实践纪实。
科技力量服务绿色发展,人才引进助力产业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百名博士鄂尔多斯·东胜行”实践纪实
北京林业大学一直秉承“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百名博士鄂尔多斯·东胜行”高层次人才科技服务活动历时10余天,组建团队深入东胜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科研服务、举办博士讲坛、充实专家智库及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帮助解决东胜区各企事业单位在发展定位、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推动东胜区高质量发展。
躬行实践,专业知识谱绘绿色蓝图
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野外作业。在东胜区环境监测站实践期间,刘源鑫等四名研究生跟随监测队一同走访吉劳庆川东胜康巴什断面、三台基水库、敖包图水库等6处水质检测点,完成现场采样及后续检测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专长,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科学实验、讨论交流,攻克了水室、气室、化验室等在采样及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多项技术性难题,完成了水样和大气采集,土壤监测等30余项技术指导工作。通过与东胜区环境监测站的深入交谈,实践队伍还了解到监测站实验室管理及扩建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撰写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环境监测站现状调研及改扩建指南》,为监测站未来的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实践队伍现场调研鄂尔多斯中宝煤矿运行状况,并使用环境空气颗粒综合采样器及多功能声级计进行露天煤矿无组织颗粒物排放检测和噪音排放检测,“说实话,露天煤矿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烟气滚滚、浓烟密布,反而是干干净净,说一尘不染也不为过,这一次实实在在被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所震撼,我也坚定地相信在政府、人民、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蓝天碧水不是梦!”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康龙飞在露天煤矿监测作业过程中发出深刻感叹。在对鄂尔多斯热电厂烟尘、硫化物、氮化物、CO等指标进行检测时,由于检测点在距离地面60米的冷却塔烟囱边,检测队伍需要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向上攀爬,“每往上爬一步手心的汗就会多一层,环境监测工作很多都在户外,攀悬崖、翻峭壁、爬高山、越丛林,条件非常艰苦,检测队伍往往栉风沐雨,我们要向奋战在环保一线的英雄楷模致敬和学习。”研究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投身监测工作,深入林间水畔、电厂矿山,通过实操实练,增长才干,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东胜区环境监测工作贡献科技智慧。

绿色事业发展是鄂尔多斯的一项长期性、综合性伟大工程,北京林业大学实践队伍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专长,为鄂尔多斯园林绿化工作添砖加瓦。实践队伍先后走访了东胜区园林绿化事业局、东胜区园林绿化局肥料站,对园林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东胜区园林绿化事业局座谈会上,与园林绿化事业局各位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针对当地柳树枯枝病问题、土壤板结问题、树状月季越冬问题、乡土树种应用问题以及堆肥问题进行探讨。

实践团队进行苗圃调研并与东胜区园林绿化事业局开展问题研讨
在距离城区30公里的苗圃基地,只有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在此常驻,从事栽培技术工作。“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园林人的初心和使命。日复一日的坚守,只为了营造更好的园林绿化环境。”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李娜这样说到。通过实践调研,实践队伍合作撰写了《鄂尔多斯乡土植物种质资源谱》,鉴定了苗圃内83种植物,对它们的识别特点、生长习性、园林用途等进行系统整理。同时,针对在肥料站了解到的园林废弃物在堆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队伍及时整理设计出了园林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方案,在月季公园取土,测定了部分指标,以期制定一种适合鄂尔多斯月季种植的施肥方法。通过这段时间的调研学习,实践队伍也将带着问题返校进行实验研究,为后期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做好准备。
实践结束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曾臻说到:“‘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不仅是我们每一个北林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所有园林人心中的梦想,这次鄂尔多斯·东胜行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让我有机会把所知所学用在实践中,把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实践团队
撰稿:庞瑀锡、杨扬、杨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