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您当前的位置: 培养领域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课程建设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教学大纲——《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发布日期:2010-12-16
  • 浏览次数:3836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讲述怎样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现状、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目前社会变化迅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社会的需求,就要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现在社会调查不仅成为了电视台的热点栏目,而且正广为新闻、商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所使用,调查方法已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现实、作出科学决策所必不可少的、可靠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方法上,首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理论学习,而且对各种调查方法还应深刻领会与积极实践。实践是掌握调查方法的最好学习形式,所以除了参加教师安排的调查活动外,同学还可模拟调查,自定调查课题,自己设计调查问卷等。

  其次,要掌握本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使学习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树型知识结构图,并且明确各个知识点在其中的位置,以利于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利于知识记忆与提取。

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材,由风笑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03月出版。本大纲适用于农业推广硕士学生。教学总学时为54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何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的方法体系;熟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社会研究的特点。

教学重点:社会研究的概念、方法体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教学难点: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研究及其意义

社会研究的特征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第二节:方法体系

方法论

研究方式、

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第四节:研究的过程

一.            研究的主要阶段

二.            研究过程示例

课程小结: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及其构成、理论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理论及其层次

一.            理论的概念

二.            理论的层次

三.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第二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一.            概念

二.            变量

三.            命题与假设

第三节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一.“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二.两种推理方法

三.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四.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第四节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一.            理论建构的过程

二.            理论检验的过程

课程小结: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选题、选题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将选择的题目明确化。

教学重点:选题的标准与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教学难点:选题的标准与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二.            研究问题的概念

三.            一个实例

第二节 选题的标准

一.            重要性

二.            创造性

三.            可行性

四.            适合性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一.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

二.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第四节 文献回顾

一.            文献回顾及其意义

二.            文献回顾的方法

课程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分类及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什么是分析单位及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教学重点: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及分析单位及其类型

教学难点:四种基本研究方式,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类错误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研究目的

一.            探索性研究

二.            描述性研究

三.            解释性研究

第二节 研究性质

一.            理论性研究

二.            应用性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式

一.            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二.            研究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 分析单位

一.            分析单位的概念

二.            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三.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第五节 时间维度

一.            横向研究

二.            纵向研究

第六节 具体方案

课程小结: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测量与操作化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操作化的方法与步骤,测量的四个层次,信度与效度及关系,几种主要的量表

教学难点:操作化的方法与步骤,测量的四个层次,信度与效度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与层次

一.            什么是测量

二.            测量的四个要素

三.            社会现象的测量

四.            测量层次

第二节 指数与量表

一.            指数和量表的概念

二.            李克特量表

三.            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四.            语义差异量表

第三节 概念的操作化

一.            概念、变量与指标

二.            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三.            操作化的方法

四.            指标选择的多样性

五.            操作化的几个例子

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一.            信度

二.            效度

三.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课程小结:

第六章     抽样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抽样的几种类型及每种抽样的抽样方法

教学重点:抽样的类型及其方法

教学难点:抽样的类型及其方法及各自的缺点、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8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一.            抽样的概念

二.            抽样的作用

三.            抽样的类型

第二节 非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            偶遇抽样

二.            判断抽样

三.            定额抽样

四.            雪球抽样

第三节 概率抽样的原理及程序

一.            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

二.            抽样分布

三.            抽样的一般程序

四.            抽样设计的原则

第四节 概率抽样方法

一.            简单随机抽样

二.            系统抽样

三.            分层抽样

四.            整群抽样

五.            多段抽样

第五节 户内抽样与PPS抽样

一.            户内抽样的方法

二.            PPS抽样

第六节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一.            样本规模

二.            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

三.            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课程小结:

第七章     调查研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研究,问卷的设计及发放,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重点:问卷的设计及发放填答方法

教学难点:问卷的设计及发放填答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8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调查研究及其发展

一.            调查研究的概念

二.            调查研究的应用领域

三.            调查研究的题材

四.            调查研究发展简介

五.            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第二节 问卷设计

一.            问卷的结构

二.            问卷设计的原则

三.            问卷设计的步骤

四.            题型及答案的设计

五.            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六.            问题的数量与顺序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

一.            自填问卷法的特点

二.            个别发送法

三.            邮寄填答法

四.            集中教填答法

五.            当面访问法

六.            电话访问法

第四节 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一.            调查员的挑选

二.            培训调查员的方法

三.            联系被调查者

四.            调查的质量监控与补充调查

课程小结:

第八章  实验研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程序及类型

教学重点:实验研究的程序及类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程序及类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实验的概念与逻辑

一.            实验及其基本要素

二.            实验的逻辑

第二节 实验的程序与类型

一.            实验研究的程序

二.            寻找两组相同的对象

三.            对自变量的操纵

四.            实验的分类

第三节 基本实验设计

一.            经典实验设计

二.            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

第四节 实地实验

一.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

二.            群体间的冲突

第五节 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一. 重大事件的影响

二. 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

三. 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

四. 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

五. 实验对象的选择和缺损的影响

课程小结:

 

第九章     文献研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献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献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文献研究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文献与文献研究

一.            文献的类型

二.            文献研究及其类型

第二节 内容分析

一.            内容分析的概念

二.            内容分析的例子

三.            内容分析的程序

第三节 二次分析

一. 二次分析的含义

二. 二次分析的步骤

三. 二次分析的优缺点

第四节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

一.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概念

二.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例子

三.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

四.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课程小结:

第十章  实地研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实地研究,实地研究的过程,几种常见的实地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实地研究的过程和几种常见的实地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实地研究的过程和几种常见的实地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实地研究及其类型

一.            实地研究的概念

二.            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

三.            实地研究的例子

第二节 实地研究的过程

一.            选择研究背景

二.            获准进入

三.            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

四.            实地研究中的记录

第三节 观察法

一.            观察的概念及其类型

二.            参与观察中观察者的角色

三.            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四.            参与观察法的应用

第四节 无结构访谈法

一.            无结构访谈的含义及分类

二.            进行无结构访谈的要点

三.            访谈控制的方法

第五节 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

一.            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其应用

二.            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优点

三.            实地研究方式的主要缺点

课程小结:

 

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定量资料分析的方法,资料的整理和录入及基本的资料分析。

教学重点:资料的整理、录入、单变量、双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资料的整理、录入、单变量、双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一.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二.            资料的审核

三.            资料的编码

四.            数据录入

五.            数据清理

第二节  单变量统计分析

一.            单变量描述统计

二.            单变量推论统计

第三节  双变量统计分析

一. 交互分类与χ2检验

二. 不同层次变量的相关测量与检验

三. 回归分析

课程小结: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学难点: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4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定性资料及其形式

一.            定性资料及分析的概念

二.            定性资料的特点

三.            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区别

四.            定性资料分析的目标

第二节 定性资料分析的若干性质

一.            概括性的问题

二.            测量与比较的问题

三.            推断因果联系的问题

四.            实地证据的总结和表达问题

第三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一.            整理笔记与建立档案

二.            定性资料的编码

三.            形成概念

四.            撰写分析型备忘录

第五节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一.            定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

二.            几种定性资料分析方法

课程小结:

第十三章 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研究报告的性质、特点、类型;熟悉研究报告的步骤;掌握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

教学重点:研究报告的格式及撰写方法

教学难点:研究报告的格式及撰写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课时分配:1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调查研究报告及其类型

一.            研究报告及其类型

二.            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三.            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

四.            研究报告的“沙漏”形式

第二节 导言

一.            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二.            文献评论

三.            介绍自己的研究

第三节 方法

一.            有关研究方式、研究设计的介绍

二.            有关研究对象的介绍

三.            有关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

四.            有关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

五.            对研究的质量及其局限性的说明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目录

第七节 撰写研究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八节 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课程小结:

 

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09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