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案例交流(21)东北农业大学:厚植三农情怀,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 发布日期:2021-03-12
- 浏览次数:29358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21期推出:厚植三农情怀,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东北农业大学“百名博士赤峰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厚植三农情怀,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东北农业大学“百名博士赤峰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新农科”建设为指引,以“研究生志愿服务”为抓手,引导广大研究生利用专业特长,深入基层,服务三农,在志愿服务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东农学子良好精神风貌,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帮助农民答疑解惑,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为推动赤峰乡村振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校参加活动全体师生合影
2019年暑期,东北农业大学组织19名研究生参加由中国农业大学发起,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共同参与的“百名博士赤峰行”活动。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科技服务团深入赤峰市各区乡镇,走入乡镇农业发展园区,走近乡镇农民生活环境,在田间地头聚焦“三农”实际问题,利用专业特长,与农民朋友深入交流,将农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传播到农村,切实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难点堵点问题。
我校师生参观赤峰市博物馆
投身农业生产实践,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习总书记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百名博士赤峰行”研究生科技服务团深入领会贯彻习总书记的要求,在调研期间与当地村政府、农户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农户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现了东农学子知识扎实、作风朴实、服务务实的良好精神风貌。
服务团成员与养牛农户进行沟通发表观点
“跟随习总书记的脚步到达赤峰市,以一个团员的身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感受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精神”,2018级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研究生杜妹玲在调研中说到,“结合生产实践将专业知识带入,从中寻找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丰富自己的个人品质和科研道路。”
研究生科技服务团种植组成员前往五家村“老咸园子”栽种果园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园区没有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差、病虫害防治低、并存在鼠害和鸟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园艺园林学院果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佩同学提出建立立体种养、引进适合当地土质的新兴树种等建议。、
服务团成员刘佩同学与农户进行种养交流并提出意见
研究生科技服务团养殖组成员深入五家镇望甘池村,针对其蛋鸡、藏香猪养殖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发现基地存在较多的卫生、防疫问题;并发现在鸡群中每天出现十只左右鸡病死,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天,疑似传染病。养殖组成员对病鸡进行剖检,由于检测条件的限制,根据鸡体内的病症确定为病毒感染,回到学校通过专业仪器对具体病毒种类进行分析后对养殖户进行了病毒防治指导。
服务团养殖组成员现场对病死鸡进行解剖
倾听种植户难处,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研究生科技服务团在大明镇党委书记孙晓峰的带领下,走访了城后东村的日光温室扶贫产业园。该园区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销售的经营模式种植西红柿和青椒等蔬菜。调研中服务团成员与蔬菜种植户们深入交谈,倾听农民朋友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难处。根据蔬菜温室和塑料大棚的实际发展情况,成员们调查发现其销售渠道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产品价格波动大,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比较明显,通过研讨向产业园区负责人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建议,产业园区负责人在听取意见后表示要加强销售管理,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服务团成员在扶贫产业园区进行调研
研究生科技服务团来到新岭村的制种基地扶贫产业园,该产业园与日本天丰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培育菜椒类和瓜类种子为主,实施“内生”“互助”“帮带”助贫模式。但是由于繁育种子工作繁琐,技术要求较高,科技服务团成员认为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的严格技术培训,以防止出现种子回收困难、人工投入多、效率低等问题。并结合土壤学、修复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探讨如何更有效发展园区,细化管理,防治病虫害,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
在楚东农业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研究生科技服务团来到了塞外江南、西双版纳印象及盛世花语三个楚农农业观光棚,在调查中大家发现金桔叶片潜叶蛾、蝴蝶兰白粉虱等病虫害较为严重,建议通过化学方法进行防治。在塞外江南,大家看到水池中绿藻滋生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马上建议以投放化学药剂等方法解决。在丝路之春棚区,同学们发现种植的植物习性不同,就建议调整植物配置,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在新农之梦棚区,菇娘红蜘蛛虫害严重,同学们建议可使用专门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针对观光棚内枇杷叶缘出现褐色病斑的情况,服务团成员进行讨论,建议通过具体植株定时观察采样等办法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能力或进行药物防治。
2019级土壤学博士研究生汤玉深有感触的说,“基层需要高水平人才,理论知识更需要运用到基层中去,服务三农就是要踏踏实实走到田间地头,把我们的知识从课堂里应用到农户手中,真正为农户排忧解难,真正知道自己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知识的学习。”服务队的队员们通过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身上的责任,感受到了团队实践作战的协作力量,更懂得了要在农业生产一线接地气,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服务团成员参观三个楚农农业观光棚
“支招儿”农业合作联合会,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
“百名博士赤峰行”研究生科技服务团经棚分队成员来到经棚镇农业发展合作联合会,与克旗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晓飞、经棚镇党委副书记张国臣带领政府及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座谈,了解了经棚镇农业发展合作联合会的基本情况和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规划。
服务团经棚分队成员与相关部门及领导进行座谈会
这个农业发展合作联合会采用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运行模式,通过生产合作开展土地托管,集约化发展现代农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发展合作联合会中承担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和党建合作职能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转靠传统的人工管理协调,成本高、效率低。
经棚分队成员与农业发展合作联合会负责人合影
研究生科技服务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建议开发一个软件平台承接管理功能,实现各部门之间快速的沟通、数据交换,以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并提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因地制宜打造区域地方特色,深化农产品加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构建一条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对于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研究生专门召开了研讨会,大家结合各自专业知识综合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结合中草药种植,充分利用金银花等中草药开花优势,扩大花海种植规模。另外,还可以考虑优先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布控防风防沙护林,建设水利设施和排水沟渠。同时增设交通专线,提高交通通达度,并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增添蒙元文化色彩,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为期一周的活动中,科技服务团深入赤峰市各区乡镇,走入乡镇农业发展园区,走近乡镇农民生活环境,通过实地参观、听取介绍,深入调研等多种方式切身了解赤峰市的农业发展现状。尽管生活环境陌生、夏日酷暑难耐,科技服务团成员仍秉承着专业素养,利用专业知识为赤峰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服务,从种子繁育、牲畜防疫、农户管理、销售渠道调整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为各个乡镇农业发展进言献策。楚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国强谈到东北农业大学楚东农业分队说,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认真负责,能熟练运用所学相关知识,针对园区内土壤问题和园内水体及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多方面建议。大明镇党委还向学校发来《表扬信》,高度评价了东农研究生不畏艰苦、担当奉献的精神风貌,同时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对当地养殖业疫情防治和科学喂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深受当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