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案例交流(15)福建农林大学:扎根农业一线培养“一懂两爱”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安溪茶学院研究生实习实践纪实
- 发布日期:2021-01-18
- 浏览次数:657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15期推出:扎根农业一线培养“一懂两爱”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研究生实习实践纪实。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研究生实习实践纪实
安溪茶学院研究生开展田间调研
这一切,都是来自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服务地方创造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办学宗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依靠扎根安溪县农业一线的区位优势,让学生在在社会实践中培育爱农情怀;乡村振兴服务中增长才干;在服务社会中塑造奉献精神,通过实验研究提高论文的精准度和学生文理兼容的思维能力。
校地企合作,让农业硕士走出校园
农业管理专业的带头人——雷国铨教授一直笃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经常鼓励研究生要迈开步子,走出课堂到农业企业基地实处去调研。
其实早在农业管理这个专业创办之初,学院了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在农业管理专硕培养实践方面,学院采取“政府+高校+民资”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协作办学的模式,与100余家茶叶龙头企业和两岸50余家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关系。
2019年11月 农业管理专业带头人雷国铨教授带领全体2019级农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开展涉茶业案例课程实习,分别学习调研了安溪县湖头镇“三安幸福小镇”、尚卿乡国心绿谷生态茶庄园、八马茶业有限公司龙门工厂基地、福建司雷植保技术有限公司、三和茶业有限公司、魏荫茶业有限公司等典型农业企业。通过集体化、多元化、综合化的科研实践和调研培养学生的集体爱农情怀,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格局。

安溪茶学院研究生参加课程实践(图左在八马,图右在司雷)
同时为提升个人科研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效果,农业管理研究生实行校内校外导师合作培养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以学科带头人、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和管理专家为主体,校外专家为研究所地方专家,包括所在市县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依托50余家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的实习基地,规定创新班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课程学习后,就需要参加个性化自主实习,进行农业科学与技术调查、研究和推广实践,针对所在区域和企业开展研究工作;需不低于半年时间在研究所和农业企业从事研究工作。
通过个性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推广专业人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学有所用,服务乡村振兴
2018级农业管理罗博仁在安溪县三洋村调研
2019级农业管理张秀莉在导师的带领下,依托安溪县科技厅科研项目的实践的需求走访了福建司雷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安溪县校企合作农业企业及数百家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张秀莉同学通过在司雷有限公司开展调研掌握了茶园生态防控托管社会服务实施效果,了解到当地茶农对茶这种社会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的实施效果,在感德茶叶合作社了解绿色生产服务,在剑斗云溪了解统防统治提供模式……深入一线了解服务方和被服务方的需求实际。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为了保证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水平,学校全面推进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充分发挥培养学院和导师的主体作用,可供学生选择的导师队伍涵盖了经济管理、茶学、植保等多领域方向的导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从论文的选题、形式、要求等方面,对农业管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做出明确要求。在论文选题上,明确要“围绕茶产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针对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应用背景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在论文形式上,主要是调研报告、实证分析、案例研究等方面;在论文内容上,要求主要研究数据或研究内容应来自企业的问卷调研、农户的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尤其在评审答辩环节,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生产管理中的问题的能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今后的时光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继续“接地气”扎根于产业一线不变,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问题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献一份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