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领域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营销》
- 发布日期:2011-05-27
- 浏览次数:11432
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36 总学分:2 实验学时:0 讲授学时:40 开课学期:春 秋
必备基础知识及先修课程:要求先修课程包括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园艺产品营销学、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等。
参考教材:宋纯鹏.植物衰老生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宗霆,周燮.植物激素及其免疫检测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邓伯勋主编.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高俊平主编. 观赏植物采后生理与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杜玉宽、杨德兴主编.水果蔬菜花卉气调贮藏及采后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B.B.布坎南,W.格鲁伊森母,R.L.琼斯主编.瞿礼嘉、顾红雅、白书农等主译.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一、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实用技术为主,紧密结合学术理论前沿知识,覆盖果树、花卉和蔬菜等园艺产品的采后处理科学与技术、产品营销,注意与学术型研究生和本专科生课程的区别,突出实用技术实践性、应用性和学术的前沿性。
二、课程学时分配
|
序号
|
章节名称
|
学时
|
讲授方式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备注
|
|
1
|
绪论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与意义;主要教学内容及其与先修课程间的关系;教学及考核方式;参考文献和网站。
|
|
|
2
|
膜脂过氧化与园艺产品衰老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生物膜与园艺产品衰老;活性氧与园艺产品衰老。
|
|
|
3
|
钙和钙调蛋白与园艺产品衰老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Ca2+对园艺产品衰老的影响;Ca2+在园艺产品细胞中定位、存在形式与作用;CaM调节园艺产品衰老的机制。
|
|
|
4
|
植物激素与园艺产品衰老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乙烯;脱落酸;多胺及其他植物激素。
|
|
|
5
|
园艺产品采后分子生物学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园艺产品成熟与衰老的遗传调节;园艺产品成熟与衰老的基因表达调控
;园艺产品成熟与衰老的分子生物学。
|
|
|
6
|
园艺产品采后基因工程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流程 (操作程序);抑制乙烯生物合成的基因工程;乙烯受体的反义基因工程;抑制细胞壁降解的基因工程。
|
|
|
7
|
园艺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园艺产品质量;园艺产品质量标准;园艺产品的检测。
|
|
|
8
|
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采收时期及方法;果品商品化处理;蔬菜商品化处理;花卉商品化处理。
|
|
|
9
|
园艺产品冷藏与气调贮藏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机械冷藏与运销;气调贮藏。
|
|
|
10
|
园艺产品采后病害综合控制技术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侵染性病害;生理紊乱。
|
|
|
11
|
热带、亚热带果品贮运技术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柑橘贮运技术;香蕉贮运技术;龙眼、荔枝贮运技术;芒果、菠萝、番木瓜、青枣贮运技术;它热带、亚热带果品贮运技术。
|
|
|
12
|
温带果品贮运技术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人果类主要果品贮运技术;浆果类主要果品贮运技术;核果类主要果品贮运技术。
|
|
|
13
|
蔬菜贮运技术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叶菜类及花菜类蔬菜贮运技术;果菜类蔬菜贮运技术;茎菜类蔬菜贮运技术;根菜类蔬菜贮运技术;食用菌贮运技术。
|
|
|
14
|
观赏植物贮运技术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鲜切花保鲜剂处理技术;鲜切花预冷技术;鲜切花贮运技术;球根花卉种球贮藏与打破休眠技术;常见盆栽花卉贮运综合保鲜技术。
|
|
|
15
|
消费者市场与购买者行为分析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消费者市场;消费者市场购买者行为分析。
|
|
|
16
|
园艺产品组合策略与新产品开发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园艺产品的寿命周期;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园艺产品的包装及商标。
|
|
|
17
|
园艺产品流通策略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流通特性及内容;流通机构和形式;流通渠道;园艺产品的运输。
|
|
|
18
|
园艺产品促销策
|
2
|
讲授
|
教学重点:园艺产品促销的概念和意义;人员推销;广告策略;公共关系;营业推销。
|
|
三、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课堂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构成,课堂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查方式一般采用论文撰写和汇报交流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根据本门课程所学知识、查阅的相关资料撰写课程论文1篇,并在课堂内进行汇报交流。由任课教师或者课程组根据论文形式、质量、文献资料掌握情况、论文交流和汇报的表现进
行综合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