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您当前的位置: 培养领域 林业领域 课程建设

林业领域教学大纲——《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 发布日期:2010-12-16
  • 浏览次数:4938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            总学时:40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主要介绍如何应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林木的遗传变异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主要内容包括: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林木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遗传改良和林木良种繁育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林木遗传改良与繁育的理论及技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林木遗传改良和良种工程上的科学研究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先开课程要求及参考书
为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林木育种学基本内容,要求先掌握植物生理学、数理统计、遗传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主要参考书:
陈晓阳,沈熙环,林木育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王明庥,林木遗传育种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1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的概念及其特点
1.2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4学时)
2.1 种质资源
2.1.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现状
2.1.2 生物多样性与遗传流失
2.1.3 林木种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2.2 林木引种技术
2.2.1我国引种简史和成就
2.2.2 引进外来树种是考虑的因素
第三章 选择育种原理和方法 (6学时)
3.1 树木的自然变异类型
3.1.1 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
3.1.2 物种及种内分类
3.2 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3.2.1 性状遗传力和遗传增益
3.2.2 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3.3 主要选择方法
3.3.1 表型选择与遗传型选择
3.3.2 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及配合选择
3.3.3 多性状选择
3.3.4直接选择与间接选择
3.4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
3.4.1 地理变异规律
3.4.2 种源试验方法
3.4.3 种子区划
3.5 优树选择方法
3.5.1 优树标准
3.5.2 优树评选方法
第四章 杂交育种技术 (5学时)
4.1 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成就
4.2 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理论基础
4.2.1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解释
4.2.2 杂种优势的估算方法
4.3 人工杂交技术
4.3.1 杂交方式与亲本选择
4.3.2 花粉技术
4.3.3 杂交技术
4.3.4 远源杂交
4.3.5 杂种的测定、选择和推广
第五章 无性系选育 (5学时)
5.1 无性系选育的概念和现状
5.2 无性繁殖的主要方法及与育种的关系
5.2.1扦插繁殖
5.2.2嫁接繁殖
5.2.3组织培养
5.3 无性繁殖材料的退化与复壮
5.3.1 无性繁殖材料退化的原因
5.3.2 无性繁殖材料复壮及其方法
5.4 无性系选育方法
5.5 采穗圃营建与管理
5.6 无性系造林的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 种子园营建与管理技术 (4 学时)
6.1 种子园的发展和种类
6.1.1种子园的发展
6.1.2 营建种子园的意义
6.1.3 种子园的种类
6.2 种子园的总体规划
6.2.1园址的选择
6.2.2 种子园的规模与产量
6.2.3 种子园的区划
6.3 种子园的建立技术
6.3.1 栽植密度
6.3.2无性系数量
6.3.3 无性系配置
6.3.4 嫁接苗的准备
6.4 种子园的经营管理
6.4.1土壤管理
6.4.2 花粉管理
6.4.3去劣疏伐与整形修剪
6.4.4 有害生物防治
第七章 遗传测定与统计分析技术 (6学时)
7.1 遗传测定的任务
7.2 遗传测定的种类
7.3 遗传交配设计
7.4 田间试验设计
7.5 遗传参数估算与应用
7.6 遗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
第八章 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工程中的应用(4学时)
8.1 倍性育种
8.1.1 林木多倍体及其诱导的基本途径
8.1.2 林木染色体加倍的基本途径
8.2 组织培养
8.2.1 组织与器官培养
8.2.2 体细胞胚胎发生
8.2.3 人工种子
8.3 林木基因工程
8.3.1基因工程的概念和发展
8.3.2 林木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8.3.3 基因工程在林木改良中的应用
第九章 林木改良策略与多世代改良 (4学时)
9.1 林木改良策略
9.1.1 林木改良方法与良种工程的相互关系
9.1.2 林木改良的一般程序
9.1.3 林木改良策略
9.2 多世代改良
9.2.1 多世代改良程序
9.2.2 多世代改良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2.3 加速改良世代技术
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版权所有  2009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