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领域教学大纲--《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 发布日期:2010-04-13
- 浏览次数:5191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Animal Genetic Principle and Breeding Method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是农学类和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农业推广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或选修课。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是研究畜禽的遗传变异畜禽的规律并指导和应用于育种实践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硕士研究生认识动物遗传育种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遗传育种在国内外畜牧生产中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使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掌握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现代育种方法,具备独立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相关研究工作的能力,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细胞遗传学基础,分子遗传学基础,免疫遗传学基础,质量性状的遗传,数量性状的遗传,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遗传病与遗传病控制,畜禽品种,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动物生产性能测定,质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个体遗传评定,交配系统,杂交体系与杂种优势的利用,品种与品系培育,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育种规划与繁育体系,动物育种数据管理与软件应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同时要求硕士研究生阅读指定参考书与参考文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硕士研究生掌握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现代育种方法,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动物遗传育种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一般掌握与重点掌握,具体教学要求如下:
1、一般掌握内容:细胞遗传学基础,分子遗传学基础,免疫遗传学基础,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动物生产性能测定。
2、重点掌握内容:质量性状的遗传,数量性状的遗传,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遗传病与遗传病控制,畜禽品种,质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个体遗传评定,交配系统,杂交体系与杂种优势的利用,品种与品系培育,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育种规划与繁育体系,动物育种数据管理与软件应用。
四、参考学时分配
本课程2学分,总学时40,以专题讲授为主,参考学时分配如下:
|
序号 |
课程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
0 |
绪论 |
1 |
|
1 |
细胞遗传学基础 |
1 |
|
2 |
分子遗传学基础 |
2 |
|
3 |
免疫遗传学基础 |
2 |
|
4 |
质量性状的遗传 |
2 |
|
5 |
数量性状的遗传 |
2 |
|
6 |
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
2 |
|
7 |
遗传病与遗传病控制 |
2 |
|
8 |
畜禽品种 |
2 |
|
9 |
动物生长发育规律 |
1 |
|
10 |
动物生产性能测定 |
1 |
|
11 |
质量性状选择原理与方法 |
2 |
|
12 |
数量性状的选择原理与方法 |
2 |
|
13 |
个体遗传评定 |
2 |
|
14 |
交配系统 |
2 |
|
15 |
杂交体系与杂种优势的利用 |
2 |
|
16 |
品种与品系培育 |
2 |
|
17 |
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
2 |
|
18 |
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