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度,为落实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方针和政策,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协作组在曹卫星教授的领导下,在培养方案定稿、教学大纲编制、核心课程指南编写、专业学位报告起草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及案例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总结如下:
一、 培养方案定稿
协作组秘书和专家们根据上一年度的讨论意见,进一步对本领域的培养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经协作组成员认真讨论,最终确定了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明确了本领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细化了培养要求,规定了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科目,确定了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等重要事项。从论文选题、形式、评审答辩等多方面细化了学位论文的要求,最后明确了学位授予的要求。
二、 教学大纲编制
根据“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协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要求,完成了本领域3门公共课(基本完成)和5门必修课(全部完成)的教学大纲编制。其中公共课中《现代农业概论》和《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大纲已经完成编写,《现代农业概论》的书稿已经分解任务开始撰写,计划2019年出版;《试验设计与统计》的大纲正在编写之中。上述教学大纲均明确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总学时和总学分,建议了开设学期,提供了可选的几门参考教材,明确了教学目标与任务,建议了主要教学内容,各培养单位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扩展或裁减教学内容,该教学大纲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三、 核心课程指南编写
根据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安排,协作组秘书和专家们从教学大纲中选择了4门核心课程编写了课程指南,这4门课程分别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农业大数据。课程指南中明确了课程概况及在本学科类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了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先修课程,明确了课程目标、适用对象和授课方式,并按章节详细描述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等,规定了考核要求和课程考核方式,并且列出了本门课程的参考文献、相关刊物、数据库、常用网站等课程资源。
参与编写指南的老师均是长期活跃在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一线的教学科研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指南的编写对相关的单位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四、 专业学位报告撰写
在系统、综合的分析比较全国近40家单位的专业发展现状后,以精准详实的数据、清晰明了的图表、简洁求真的文字,第一时间撰写了本领域的专业学位类别发展报告,分析了本领域的发展情况。本报告阐述了专业学位类别的社会需求、目标定位、发展历程,介绍了各培养单位及学位授权点布局、最新的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从培养模式、培养规模和培养成效等方面解析了人才培养的情况,从成果转化、资政辅政、文化传承等方面剖析了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情况,并且从水平层次、区域结构等角度对本专业进行了国内外行业分析、比较与展望,明确了本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
五、 产学研合作基地及案例建设
在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方面,本协作组优先启动了4个基地,分别是朱德海教授负责的北京小汤山农业信息化基地,黄丹枫教授负责的上海都市绿色基地,张小超教授负责的现代农业装备基地和吕新教授负责的新疆兵团数字农业基地。目前这4个基地的建设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望在2019年建成使用。
在案例建设方面,协作组进行了科学的任务分解和时间节点规划,制定了案例模板,并要求每个协作组成员均按照模板提供2个案例,协作组成员目前已经启动案例初稿的撰写工作,该工作将在2019年协作组会议上进行深入讨论。
2019年工作计划
一、召开协作组专家会议
二、完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编写工作
三、完善《专业学位类别发展报告》编写工作
四、定稿并出版课程教学大纲
五、建成4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六、讨论并设计完成10个案例
七、探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八、研究讨论农业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科技小院
在线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