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27期推出:走在天山南北的“追梦人”——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志愿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纪实(上)。
走在天山南北的“追梦人”
——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志愿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纪实(上)
志当存高远。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新疆农业大学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前身为八一农学院,始终传承“红色基因”,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一所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作为育人报国的政治大考和能力大考,整合学校资源把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助农兴农。“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新农研究生从自身做起,立足专业,埋头苦干,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在实践中书写着自己的“中国梦”。
“小胡杨”,大成就

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合影
为进一步发挥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服务优势,致力南疆基层服务建设,农学院成立小胡杨农业科技服务小分队,来到了阿瓦提县托万克拜什艾日克村,开展为期5个月的实习实践和农业科技服务。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采摘
通过3个月的努力,“小胡杨”已经成为村里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他们充分发挥了农大学子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村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全力协助打造科普长廊,将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国家惠民政策、卫生健康知识、庭院规划知识、文明家庭建设等知识进行收集、汇编并广泛宣传。期间,在“访惠聚”工作队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参与到扶贫小拱棚辣椒种植项目,指导贫困户集中种植62个小拱棚,并和村民一起施肥、打药、采摘和售卖,最终给贫困户带去近5万元的收益。

“小胡杨”和村民们一起施肥、打药、采摘和售卖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广棉花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早熟复播玉米新品种的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积极联系和配合学校的各位专家老师,落实和推广红枣提质增效项目、脱毒矮化苹果种植项目、温室拱棚蔬菜栽培技术以及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



老师在棉花地和玉米地里指导同学们和村民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胡杨农业科技服务小分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农大学子深入基层,服务“三农”,参与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毅力。
脱贫路上的“羊”眉吐气
2019年,动物科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古力米热·穆萨和王世昌在托万克拜什艾日克村“肉羊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项目中开展毕业实习的同时,给村民提供技术指导。
古力米热·穆萨和王世昌每天深入村民家中,对村民畜禽养殖情况进行摸排,并向村民宣传先进肉羊高效繁育技术,推广畜牧养殖专业技术服务,及时解决村民在畜禽养殖及饲料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驻村工作队的全力支持及村民们的积极配合下,他们择优选择了6户89只羊作为试验对象,免费进行绵羊布鲁氏杆菌病检测,确保绵羊健康生长,预防人畜共患病传播。同时,研究团队还为所选的试验羊免费提供妊娠母羊专用饲料,直接为村民节省饲料成本近3万多元。
村民艾麦尔·依木尔高兴的说:“感谢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家和学生,我养的15只羊已全部产羔啦!我养羊20多年了,不管是母羊受孕率还是羔羊存活率从来都没这么高过。农大的专家和学生到村里讲技术,到羊圈手把手教我们科学养羊,免费提供母羊饲料,是真心帮助我们脱贫,我要养更多的羊,争取早日富起来!”
截至目前,作为样本试验的89只母羊中,已有71只羊产羔,产羔率达79.78%,羔羊存活率达91.55%。研究团队将继续为羔羊免费提供营养均衡的羔羊补喂料,提高羔羊存活率,同时积极推动分群饲养模式,达到快速育肥的效果。通过转变村民传统养殖观念,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帮助村民科学发展畜禽养殖业,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为村民免费提供妊娠母羊精料 人工配种产下的羊羔
“鹅妈妈”种下飞鹅梦
动物科学学院李海英教授团队的研究生们当上了“鹅妈妈”,研究生们在新疆伊犁鹅保种场驻场,以实验研究、生产实习和技术服务的模式,开展创新耕读研究生教育,以研究梯队式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模式为基础,建立梯队式的管理和科研体系,即导师指导和引领学生,博士研究生带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带低年级。将“耕读理念”贯穿于研究生、本科生教育的全过程。
博士生赵小玉说:“在伊犁鹅最适营养水平摸索过程中,哪个组多下几枚蛋,我们都高兴地不行,赶快记录到数据本上,然后我们一起去围观这些鹅,给它们‘加油打气’,让它们继续保持这个产蛋水平,然后这些伊犁鹅傻傻的看着我们回以“嘎啊嘎啊”的叫声。在生长发育规律试验中,从雏鹅出雏开始,我们一步步见证小小飞鹅的“成长”,0-3周龄的雏鹅还在网上平养,毛茸茸、软绵绵的,我们需要每天加水、加料、控温、割苜蓿甚至还要洗垫料,感觉就像一个母亲在照顾小宝宝一样。4周龄开始地面平养,小家伙们一个比一个能跑,运动量大,采食量也逐渐增多,除了基础饲粮,我们这些“老父亲、老母亲”还要每天迎着露水在苜蓿地里哼哧哼哧地割苜蓿给‘小崽子们’进行补喂。虽然辛苦,但看着它们渐渐长大,我们的成就感日益爆棚!”

会飞的鹅—伊犁鹅 研究生在测雏鹅的初生重
团队每年至少8人参与到保种场的生产实践中,全程参与伊犁鹅的品种选育、养殖、孵化、疫病防控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技术人员。研究生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开拓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这一系列过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骆驼集体做B超
2020年11月5日,“新疆1700多头骆驼集体做B超”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动物中心医院院长苏战强教授的团队成员之一——动物医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马万鹏也迅速进入师生们的视野。
2020年年初,马万鹏参与了导师的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跟随导师项目团队来到阿勒泰地区开展骆驼疫病的防控。一年来,项目团队通过测定骆驼的生理指标,基本摸清了新疆双峰驼常发疾病,对疾病治疗,特别是针对骆驼受孕积累了一整套的方法。骆驼的孕期约为12—14个月每产1仔,在过去没有B超检测技术时,牧民仅凭经验来判断骆驼是否受孕,对于骆驼生病和受孕问题无从下手,项目团队不断改进诊疗技术,通过B超来检测骆驼是否受孕,极大降低了牧民的繁育成本。项目团队还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骆驼疫病防治,已累计为牧民和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如今牧民的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给骆驼做B超
在马万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农大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成就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强弱,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瞩目远方,我们才会加快步伐;观赏风景,我们才会步履轻盈;努力奋斗,我们才能成功登顶!
送农机技术下乡助增收
2018至2019年,机电工程导师和研究生多次赴新疆阿克苏、昌吉、和田等地区参加科研扶贫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农机发展状况,利用所学知识指导提高农机质量并进行农机政策宣传,为之后农机使用推广提供合理建议,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2018年9月中旬,机电工程学院导师和研究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一系列研究,经过一天颠簸终于到达目的地——新疆阿克苏地区6团。经过前期的准备,团队了解到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棉花、苹果和油料,针对这些作物,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农户调查等方式对6团的农机发展状况和农机具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实际走访农户50余户,实地考察田地500余亩。
秋老虎也抵挡不了对土地的热忱,师生地头就餐议事
师生团队通过走访考察了解到,和田由于地处南疆,农业机械发展相对落后。以向日葵为例,当地人民种植向日葵首先是通过小型耕整机对田块进行耕整,再进行人工播种,最后人工收获后进行晾晒并用脱粒机进行脱粒,可以看作简单的“分段式”农业机械种植,效率低,收益低。发现问题后,团队成员再对向日葵进行采样,以便为新一代葵花收获机械研制提供参考参数,回校以后积极查阅文献,实地观摩农机展览会,引进适应于当地的农机设备并予以推广。
采样农作物 赴阿克苏地区观摩学习
除此之外,调研团队了解到当地的农作物长势情况和农机情况后,机电工程学院师生自发组团赴农田,搞设计,绘图纸,下工厂,到一线,做零件,组机器,赴农田,做实验,集思广益改造农具,给农村农户送温暖,将满腔热情洒在新疆这片热土上。

科技小院
在线课程









